林健禾醫師:讓孩子擁有美好的未來,必掌握這三大要點!第一點家長們一定要具備

文章: 林健禾 精神科醫師, 分類:育兒萬花筒
童年時期的家庭陪伴,讓孩子有大樹的養分,增添成長的豐富
童年時期的家庭陪伴,讓孩子有大樹的養分,增添成長的豐富
Photo/wefnews.kado.net , 責編/一朵貓

團體生活技巧養成,從小培養不擔憂

台灣近年來,常可從新聞中看到許多犯罪者為社會適應不良者或是擁有團體生活較弱的邊緣性格。如果我們從這方面去思考最初構成的原因,我相信重視家庭教育可以改善這樣的困境。

從兒童發展來說,進入幼稚園最主要的學習就是如何過團體生活,準備六歲入小學的學習。現在因孩子生的少,手足之間的相處機率大減,孩子與同儕間的互動學習少之又少,所以孩子多半是跟大人互動,因此幫助孩子融入團體生活,家長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與其看著社會新聞擔心孩子的未來,還不如現在花時間好好陪伴他,讓孩子從中學習良好的團體相處技巧,這絕對是父母重要的課題。

讓孩子擁有美好的新未來,務必掌握以下三大要點:

1.增加家長玩耍的能力:

就門診的案例來說,有許多家長不知如何正確玩玩具。別懷疑,這是真的!現在3C產品普及,花在3C的時間多,人跟人的接觸減少,一些非3C的玩具反而不會玩,大人沉迷3C,孩子沒有學習對象,當然不會跟人相處。

2.保留專屬時間,互動多更多:

每天留下一個親子時間與孩子互動玩耍,讓孩子透過與大人的互動而學會輪流、請求、等待…等等的團體生活技巧。

3.適當放手讓孩子自己處理小紛爭:

當孩子與同伴玩耍互動時,不要直接介入孩子間的衝突,有衝突才會有互動,他們也才會知道解決。孩子常常在前一秒鐘是好朋友,下一秒可能因為一句話而吵架,但一下子或隔天又和好了。孩子自然有他們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們有需要會找大人幫忙,大人直接介入反而讓兩人的關係更加複雜化,所以適當的放手,孩子學得更好。

童年時期的家庭陪伴比你想得還重要

作為家長的我們,能在孩子童年時期給予更多的「關愛」與「正確觀念的教導」,這對於孩子的未來當然會有很多品格實力的加分。反觀現在社會事件層出不窮,捷運殺人或是殺母事件,更有兇嫌覺得殺孩童不需要被判死刑等誇張不合理的想法,這些都是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給予得不夠。如果我們可以從自身能力當中出發,給予孩子的不是金錢、不是物質呈現,而是真心陪伴,是否就真能改變這個社會?還記得『五個孩子吃一碗湯麵』的真實故事嗎?前陣子有新聞記者又去採訪了這個家庭,在母親離世後,五個孩子並沒有因為經濟狀況或是失去母愛而有所偏離行徑,這一路走來,他們想出了改善未來的方法,老大與老二相繼讀軍校存錢,這踏實的想法真讓人感動。而這個家庭從小給予的是什麼?不正是給予陪伴與正確價值觀的建立培養。

其實改變孩子的未來,我們都做得到,要讓台灣更好,從現在起就用愛陪伴孩子,只要讓他們在愛的建構中長大,未來的路途就不會太艱難,而團體生活的融入真的是一個很重要的學習,不要想把所有的學習都丟到學校,而忽略了自身的責任與重要性。

延伸閱讀

觀念很重要!從小就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身體意象!
是好動還是過動?如何觀察孩子是否有過動症?
在家自學的孩子更熱衷運動!從體育課中學習互助和鼓勵

喜歡這篇文章嗎? 分享出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