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真的老了…嗎?
最近,鄰居家一個80歲老婆婆,因失智狀況變嚴重,懷疑二女兒偷她的錢而毆打她,小女兒見狀出手阻擋,竟被老人家說成--兩個姊妹連手打她一個。原本固執獨居的她,在失智狀況變嚴重前,孝順的女兒們就想接她同住,但不斷被拒絕;現在不得已送到醫院治療,也為她找好看護之家,準備請人照顧。當我們聊起這事,女兒們都無奈的表示,她們都很願意照顧媽媽,但是媽媽的狀況已經讓他們無能為力,也怕見面會牽動母親的情緒,即便知道送到看護之家也未必會好轉,但眼前之急只有此策。
你預備好接受父母總有一天會改變的事實了嗎?
面對父母的年老、身體的衰敗、精神狀況的改變、無法自理等變化,我想,為人子女最需要的,真的就是勇氣。這股勇氣不是說--就努力、盡力去照顧年老的父母,直到他死亡,鞠躬盡瘁的愚孝--這麼簡單(雖然這也很不簡單啦);這股勇氣,是需要預備好身體和心靈,去面對和照顧一個即將逝去的至親,不僅你需要考量經濟支出、也要考量你繼續在前進的人生和家庭、更要考慮到雙親在人生最後階段仍擁有自主權;還有,你預備好接受父母總有一天會改變的事實了嗎?
岸見一郎在繼《被討厭的勇氣》之後,又寫出了令人深思的《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一書。他在面對母親突然的中風、過世,父親的失智,使得他體認到,面對心目中的大樹逐漸枯萎,自己的心情是最難調適的。他在陪伴雙親的過程中,道出為人子女在照顧父母時的心酸,卻也激勵同為子女的我們,重新調整自己在面對父母時的信念。有了這些信念,我們才有辦法坦然的陪伴父母最後一哩路。
如何坦然的陪伴父母最後一哩路
這一條身體衰敗、走向死亡的路,是人人都要走的路。正當我們年輕力壯時,我們無法體會父母對自己身體的不由自主,內心是多麼恐懼、無力和憤怒。時間是不可逆的,我們即便散盡家產,都無法使父母的身體狀況越變越好,這種丟錢到水裡,只看見水花的付出,如果讓父母和子女無法再享受親子關係、甚至衝突不斷、只想趕快結束這一哩路,這樣的付出對父母又有什麼好處?
詩人說:「雖然我的肉體和我的心腸衰殘;但神是我心裡的力量,又是我的福分,直到永遠。」《聖經詩篇 73:26》
這句話給我們為人子女的一些提醒,衰敗的肉體需要的,是心裡的力量、是走到盡頭的那一刻,感受到自己的人生是幸福的、被祝福的下車的。而我們能為父母做的,就是讓他感受著愛而離開人生的旅程。
延伸閱讀
〉別陷入捨不得又做太多的教養魔咒裡,“失敗”才是孩子最珍貴的禮物!
〉父母的耐心考驗-你是在「陪」孩子還是在「顧」孩子?
〉越大越難教!孩子這麼小就會打人,原來是因為
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
作者:岸見一郎
譯者:陳令嫻
出版社:天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