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中期狀況穩定,搭機較沒問題
懷孕初期(1〜3個月),由於胚胎剛著床,還處於不穩狀況,容易有特殊狀況發生,包括孕吐會較為厲害或因為先兆性流產出現陰道出血、腹痛等症狀,因此比較不建議搭飛機。
懷孕中期(4〜6個月)是狀況最穩定的階段,這時候孕吐情況也比較緩解,子宮也還不算很大,所以是懷孕期間適合出國旅行的階段。但是假如有特殊情形,例如:子宮早期收縮、早產、前置胎盤、早期胎盤剝離、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貧血、不明原因陰道出血等,皆不建議出國旅行。因為在旅程中若出現早產或併發大出血,未立即處理可能有致命的風險。
接近預產期搭機,突發狀況難處理
由於飛機上必須維持在低艙壓、低濕度狀態,較容易使血液濃縮而發生血栓。飛行時高度變化劇烈的關係,會造成身體承受的氣壓壓力強烈變化,所以懷孕的媽媽如果有前置胎盤的情況時,可能會因為壓力變化的關係造成出血。若是懷孕週數太大(超過三十週以上),也會因為氣壓變化劇烈的關係造成破水,所以這幾種情形,都應該避免乘坐飛機長途旅行的。
到了懷孕後期,大部分航空公司都有一定的限制,詳細的規定依各航空公司而異。大部分航空公司會限制懷孕超過32週的孕婦禁止搭機,這些規定主要還是擔心萬一孕婦或胎兒出現狀況,機上缺乏專業人員及設備,無法做好因應,例如搭機過程突然要生產或產後出血。
搭飛機前的準備
如果媽媽在懷孕初、中期一切狀況都很穩定,經醫師評估適合搭飛機,這時候必須做好以下的行前準備及必要的考量:
事先了解航空公司的規定,例如是否要醫師出具醫療證明,證明中要詳述孕婦是懷有單胎或多胎、懷孕幾週、預產期以及孕婦的健康狀況是否良好和胎兒生長情況是否正常等等;並且問清楚搭機前多久要繳交這些證明,此部分應事先向所搭乘的航空公司諮詢或上網站了解。
孕婦比一般人更容易有突發狀況,所以行前務必要再回診,請醫師針對血壓、是否有早產徵兆、是否有子宮收縮情形等做詳細檢查。此外,也要將自身的狀況向醫師做詳細告知,例如有皮膚癢的問題、容易暈機、腸胃比較不好等等,必要時由醫師開給藥物做備用,像是安胎藥、胃腸藥、暈機藥(對孕婦不會有不良影響)等,可依個別狀況做準備。
可以出境不代表抵達後一定能夠順利入境,有些國家對孕婦有較嚴格的規定與限制,這一點一定要事先問好,以免計劃泡湯。
準備完整的產檢基本資料(包括檢查報告),萬一臨時要在外地生產或檢查時,才能提供當地醫師完整的病歷資料。
可透過網路或詢問妳的產檢醫師,查詢目的地有哪些醫療院所?醫療水平如何?以及就醫的收費狀況等等。
如果是嚴重的疫區,還是避免前往;而當地飲食也要事先了解,如果醫療水平很落後,飲食衛生很差,也要考慮是否換個國家。
如果不熟悉當地語言(例如非英語國家),一旦需要就醫,溝通上會比較麻煩,這部分孕婦也要多做考量。
有些國家醫療費用很嚇人,所以事先要檢視自己的保險可涵蓋那些醫療項目。
搭機注意事項可減輕在機上的不適
不建議孕婦到太遠、落後的國家!
一般而言,醫師並不建議孕婦到太遠的國家旅遊或出差,一方面長時間飛行會比較疲倦,較容易有突發狀況;另外也會擔心萬一有緊急狀況,回國總是比較不方便。
萬一有緊急狀況,必須在外地檢查或生產時,孕婦要做的就是提供給當地醫師完整的病歷資料,如果在歐美、日本等醫療先進國家,生產不會有什麼問題,這也是醫師建議孕婦避免前往落後國家的原因。
跟團或自助行哪個好?
這部分各有優缺點,跟團有領隊可協助,不過行程太緊湊,孕婦反而會有壓力;自助旅行可自由安排活動,但是一定要有親友同行,不可自己一個人出國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