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座森林>是一本寓意較深的繪本,適合6歲以上的孩子,它的圖案簡單、字數也不多,對於已經開始學習國字注音的孩子,很有吸引力。而故事主角是隻鳥,這種以動物為題材的故事,總是特別能抓住孩子的目光。
有一隻鳥,原本住在無人的樹上,牠得到一頂皇冠卻無人可統治。
於是牠陸續去了一些森林,才發現皇冠代表的榮耀,在一些地方習以為常、在某些地方又嗤之以鼻,因此牠在這裏受歡迎、在那而卻被排斥,突然間牠又成了大家爭相模仿的對象。
最後牠帶領大家,創造了一個有皇冠也有帽子、有排成樹的鳥、有戴皇冠的樹、有站在帽子上的鳥…等,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的森林裡。
故事涵意
1.為了迎合不同的標準,反而讓人疲於奔命
這隻鳥,同一隻鳥,在這個大家都戴皇冠的森林裡,牠只好戴皇冠,以免被排斥;然而牠的皇冠,卻使牠在另一個主張戴帽子的森林裡,反而被排擠,甚至被趕出去。這隻鳥,同一隻鳥,本質沒有改變的鳥,因著外加的價值不同,而有不一樣的遭遇。剛開始,牠為了迎合不同標準而不斷改變,有種疲於奔命的感覺。最後,牠覺得很累,決定不再繼續配合這種以自我價值為中心的生活模式。
其實,在人的社會裡,正是如此。當一個人不符合別人的標準時,常常必須接受別人的指責、排擠與否定;但當你服合別人的標準時,卻又感到在群體裡失去自我。如果人一生總是不斷追求符合別人的標準,到頭來,會發現那個自己,已經不是原先所認識的那個自己了。
2.創造彼此欣賞、接納不同、活出自我的快樂森林
故事主角到最後,發現自己成為統治者、成為大家爭相模仿的的有力人士。於是牠丟掉皇冠、丟掉帽子,決定打破這種價值觀-"用外在價值決定對待彼此的方式"。
讓大家自由自在地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
你可以決定戴皇冠;
你可以決定戴帽子;
甚至你可以讓樹戴皇冠或帽子;
或是拿皇冠或帽子來做任何你想做的事。
在這個森林裡,大家可以快樂的生活、自在的做自己,不再有人彼此憎恨、排擠、自以為是。這樣的森林,正是你我都夢寐以求的社會,不是嗎?
差異,不是為了彼此比較和排擠而是為了豐富你的生活。
你也可以這樣做—閱讀引導與反思
關於寓意較深的故事,你可以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孩子,讓孩子透過主角的眼光來了解故事意涵。
問題一:你喜歡當這隻鳥嗎?
如果孩子答得出是否喜愛,並能說明原因,那表示他已經能理解抽象事物的具體含意。
問題二:你覺得為什麼同一隻鳥,在不同地方,竟然有人歡迎、有人討厭?
引導孩子思考,被討厭或被喜歡的標準在哪?是誰決定的?這樣的決定公平嗎?
問題三:有時候被喜歡、有時候又被討厭,如果是你,會不會覺得很累?
引導孩子思索,是否自己也會常常為了迎合別人而感到疲憊?
問題四:故事裡最後描述的那個和樂、自在、豐富的森林,是你也喜歡的嗎?
問題五:如果要創造一個這樣的森林,你覺得需要怎麼做?
有一座森林
作/繪者: 艾莉莎葛茵
出版日期: 2015年10月26日
出版社:2014年2月26日
延伸閱讀
〉這是一本翻轉父母想法的繪本,格林文化-牛爬樹,真的嗎?/杜臍媽
〉小小孩愛閱讀一點都不難-看繪本同時玩玩具,更過癮!/尛媽